量子快讯

Quantum Express

十岁的事故,变成了故事

2020-04-05


这是「成长的耳朵」专栏第⑤个故事

作者 | 唐雅月

稿源 | 来往者

一听

回忆再现

女儿10岁生日那天,很多朋友在家里为她庆祝,按照习俗,满十比寒生更为重视。中午吃饭后,就给了她50元,让她请同学和朋友一起到游乐场自由玩耍。这是早早就答应她的,同时让我腾出精力照顾家里的客人。于是那天下午,两群人各自玩耍,傍晚的时候,大人们还在家里娱乐,女儿回来了。

她到我跟前说了一句:“妈妈,我玩累了,想睡觉,晚上我不吃饭”。我想,她玩了一整天肯定是累了,便没有多想就同意了。

第二天早上起床后,她看见我,有些闪躲,远远地对我说:“妈妈,今天我不梳头。” 我觉得奇怪,每天早上她都是主动找我帮她梳头,而且她头发又多又长,必须要扎辫子。于是便反问:“为什么不梳头?”女儿开始吞吞吐吐,神色明显不对。我感到不对劲,就说“不行”,同时叫她过来。    

正准备梳头时,发现头顶有一处头发粘在一起。仔细一看,是已经干掉的血迹,再拨开头发一看,顿时吓软了,女儿头上有一条不短的伤口。我马上问她这是怎么回事,女儿这才告诉我,昨天在游乐场开赛车的时候发生了意外,车子撞上了栏杆,头被狠狠地撞伤,流了很多血,当场就晕了过去。我已来不及多问,马上带她赶去人民医院。医生检查后说,已经过了最佳时间,所以不能打破伤风针,也不能缝线了。医生质问我为什么不早点送到医院,因为过了一个晚上,只能上点药,做了简单的处理。

医生的话加重了我的担心,感到更加自责与难过。走出医院,我才问了她更多的细节:“你受伤后,游乐场的老板是怎么处理的?”

她回答道:“当时就晕了过去,什么都不知道了。醒来后,只看见同学们都已经吓哭,老板娘帮我洗了洗衣服上的血,给头上的伤口抹了些菜油,说是可以止血。”

我越听越着急,火冒三丈,拉着女儿就要去游乐园找老板!就在这个时候,女儿说:“妈妈,当时醒来后,我马上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:1+1是不是等于2?是。我还没有撞傻,就没有那么害怕了。”

听到女儿这个啼笑皆非的问题,我的情绪一下缓解了许多,她在用她的方式安慰我,让我更加自责难过。

回到家里,越想越难过,越想越自责,当了十年的妈妈,这次“翻车”了!我对女儿要求太严厉,这次是教训,更是警醒。生日之后好几天,我一直在深深地自责和反思,并第一次写下教育孩子的反思日记。

反思节选

A:为什么回家不给我讲实话?

B: 我怕你吵我!

A: 你觉得妈妈经常吵你吗?

B: 凡是我做错事了,你都会吵我,有时还吵得很凶!

A: 对不起,妈妈没有意识到这点。

在孩子成长的路上,我自认为给了她很多的肯定与鼓励,但没想到那些严厉的批评却让她留下如此害怕的印象。挨批评的结果只留下了害怕,怕挨批评的结果是不说实话,以至于无法判断事情的严重。这既不是我批评孩子的初衷,也不是目的。

以后面对孩子的错误,我得先冷静!切记!!!

二听

真心互现

0.jpg

 

三听

教育灼见

对立的是问题,而不是我和你  

没有人会故意犯错,即便是心智不成熟的小孩子。有些错误的形成是在过程中某一刻心理情绪发生偏差,比如恐慌,比如害怕,才做出了另一种选择,最终导致错误的结果。真正有效的纠正,是知道孩子在哪一刻发生了情绪偏差,为什么偏差,才能消除产生偏差的原因。这其实也是一种同理心,家长也需要同理心。

因此面对孩子犯错或遇到问题时,如果家长给孩子一种“I feel you and I am with you ”的感觉(我能理解你,我和你站在一起),孩子就不会被迫选择跟父母站在对立的两端。父母和孩子都需要知道:对立的是问题,而不是我和你。任何沟通的第一步,就是“确定我们现在正在共同解决同一个问题”。

可惜家长有时也没有搞清楚这个分别,只要问题出在孩子身上,就觉得是孩子的问题,不由分说就先把孩子批评责骂一顿。孩子的心理活动就从“我遇到了问题” 变成 “原来我才是问题本身”,这种被“审判”的感受让他们失去了对父母的信心,也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。害怕会让真相更遥远,只有拥有了不被“审判”的安全感,才会放心坦诚自己,即便大人也是如此,更何况是小孩。

正确对待错误,错误的别名叫进步

解决问题才是目的,批评只是手段。如果因为批评让孩子失去了暴露问题的勇气,那么问题永远不会得到解决,因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承认问题的存在。不承认问题,不懂得求助,这是中国孩子的弱势。

从孩子的角度,因为从小被要求做一个完美的小孩,对瑕疵有一种恐惧,觉得瑕疵是一种错误,所以问题会被当作错误一样极力掩饰。但错误是事情的属性,不是孩子的属性。我们要教会孩子努力奋进,但同时也需要告诉他们不完美是可以被允许的,犯错是正常的,是走向完美的必经之路,而完美是动态的。

每一个错误都可能产生一个正确的认识,每一个不足都隐藏着一个改正的机会。错误在过去的行为中产生,但可以在未来的行为中重生,那么它会变成进步。

重要的是,家长不要把事件的错误转化成孩子的挫败感和恐惧感,这样,他们便没有信心和能力去改变错误的价值。只有当孩子能够正确对待错误,才会放下对完美的执念,对犯错的恐惧,诚实地面对自己,坦诚地承认不足,自然地寻求帮助,变成更好的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