量子快讯

Quantum Express

父母是演员 孩子是观众

2020-04-12


这是「成长的耳朵」专栏第⑥个故事

作者 | 唐雅月

稿源 | 来往者

一听

回忆再现

外婆一直生活在大山里,过着农村生活,直到外公去世,才从山里搬到山下小镇和舅舅家一起生活。因为相隔甚远,我与外公外婆相处的时间很少,既不是他们带大的,也不在他们身边长大,对他们的了解甚少,更多还是来自妈妈。从妈妈口中得知,原来外婆出生在城里,大跃进特殊时期,城里吃不饱饭,才从城里跑到农村,嫁给了外公,生下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,妈妈是老大。

外婆性子直,老规矩多、比较执拗,还有点小气,所以容易跟人发生矛盾。每次听到二姨给妈妈打电话,多半都是外婆又与邻居或舅舅他们闹矛盾。鸡毛蒜皮的琐事让妈妈颇为头疼,挂完电话常跟我抱怨几句。我猜想,老人的“不讲理”大概有点“苏大强”的样子。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,我也开始觉得外婆的脾气有些不可理喻,平和地生活不好吗? 

有一天,二姨又来电话,言谈间听出又是要处理外婆和舅妈的矛盾,从电话那头的音量也能听出二姨有些抱怨,但妈妈这次对二姨说:“二妹,我们要想到她的妈妈去世早,从小没有人爱她,也没有人教她,所以才不知道怎么处理事情,不知怎样跟人相处。”

听到这句话,我抬头看着妈妈,内心颇受触动。在这个细碎的生活瞬间,一个女儿看着另一个女儿如何去理解她的妈妈。或许连妈妈自己都未察觉她心中发生的变化,也让我的心里发生着变化。

此后,这样的事情依然发生着,二姨的电话未曾断绝,但妈妈再也没有跟我抱怨过。我时常想起她跟二姨的那通电话,觉得心里就暖暖的。

外公病危时,我们匆匆赶回山里老家,在病床前守了几天几夜,外公还是走了。看到亲人的离去,为最后依然没能听到外公的亲口告别而感到遗憾,每个人悲痛万分,哭到几乎倒下,哀伤耗尽了心力。按照农村老家习俗,老人去世后有一整套丧葬礼的流程,还要摆席面感谢奔丧的宾客,诸事的繁重再度耗尽了每个人的精力,那段时间几乎没怎么睡过囫囵觉,心力俱疲。

丧礼结束后,我们已经在山里待了2个星期。农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,两个星期没有洗澡,上厕所、睡觉、吃饭都极其不便。但家里人已无暇顾及这些,都是强撑强忍。葬礼结束后,我以为可以回家休整了,但看妈妈的意思还不会返回铜梁,要继续待上一段时间。虽知情况特殊,但实在忍不住,便跟爸爸诉苦,问他可否早一点回家。

一向寡言的爸爸,认真地对我说道:“雅月,外公去世了,妈妈很难过。而外公和妈妈的关系,就是我和你的关系。”

听完当下,我就红了眼眶,压根不敢细想,再也没提过提早回家的事,默默陪着妈妈度过在老家的时光。

二听

真心互现

0.jpg

 

三听

教育灼见

孩子是父母忠实的观众

在家庭中,孩子一直都是观察者。在不断观察和模仿大人言行的过程中,他们的人格、观念、思维渐渐形成。比如父母如何当儿女,会影响他们怎么当儿女。孩子的目光一直都在追随家长,每一句话、每一个举动,每一个眼神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构建人生信念大厦的砖瓦。这些瞬间都在教会孩子相信什么,明白什么,向往什么,决定他将来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
作为家长,既然接下了父母的角色,便与之前“只做自己”不同。在能当好父母之前,要先“演”好父母。你想让孩子相信什么,就要“扮演”什么。比如想让孩子做一个绅士,即便自己还做得不好,父亲也应该在生活中“演”好绅士。这种“刻意”也是一种当好父母的途径,因为演着演着,演员会向角色靠拢,直至最终和角色融为一体,那么父母也成为了更好的自己。从此,言传身教便不再是刻意做给孩子看,而是你做自己,孩子在看。

理解比审判更重要

家庭不是法庭,亲人之间,是非对错不是最重要的,没有审判亲人的必要。但有时“占取上风”的得意和发泄情绪的冲动容易让人代入法官的角色,这对解决矛盾和情感维系毫无益处。因为审判会让人变得偏狭,而偏狭一定让人看到的东西变得片面有限。唯有理解才知全貌。

什么叫理解?不是认同别人的言行,而是清楚他们这样做的原因。我们对他人的言行总有着自己的期待,但现实不会总按照你的期待发生,一旦期待落空,拥有理解的能力会让你明白这是个客观的差距。知道为何,才知如何。仅仅是理解这个行为本身,就可以极大拉近彼此的距离;更别说理解通常可以解决问题;更重要的是,理解的终极目的不是为别人开脱,而是释怀自己,只有往前走的人才会获得幸福。我们要教会孩子理解,因为心中有大海的人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