量子快讯

Quantum Express

结局写在开始之前

2020-05-24


这是「成长的耳朵」专栏第⑪个故事

作者 | 唐雅月

稿源 | 来往者

一听

回忆再现

记得在女儿四年级的一次周末,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主题为“树”的作文。我看她进房间不一会儿就出来,说写完了,要出去玩。我就问她做的什么作业,她回答道:作文。一听是作文,更觉得奇怪,因为她平时写作文远没有这么快,于是我让她把作文拿给我看看。一听到我要看她作文,女儿神色有点慌张,这大概有点出乎她意料,因为我平时很少检查她作业。

接过作文本看完之后,果不其然,整篇文章写得很差,东拼西凑,连字迹都很凌乱,根本不是她的正常水准。虽然平时对她学业比较放手,但我很关注她的作文,因为写作不仅培养孩子的观察力,也训练孩子的表达力,是她知识和思想的直接体现。而且通过文章,我可以了解她的想法,知道对她而言重要的事情。慢慢地,她也会把平时私下写的小文章或者周记跟我分享,因此我对女儿的写作水平很了解。看到她写出这样的作文,一看就是因为想玩,所以敷衍了事。我十分生气,把她狠狠批评了一顿,让她回房间重新写一篇,直到我认为满意为止,否则就不准出来,也不准出去玩。

女儿早已被我训得满脸泪水,拿着本子不情不愿地回到房间,我看着她坐在书桌前拿起笔,眼泪噼噼啪啪地滴在作业本上,也许她觉得委屈,但看见我如此生气,也只得边擦眼泪边写。

差不多一个小时后,女儿写出了第二篇文章。那篇作文写得非常好,直到现在我都记得,女儿写的是她小时候经常玩耍的沙坑旁的梧桐树。她写梧桐树如何随着四季变化,夏天时躲在树荫下乘凉,秋天的时候将落叶带回家做书签;写她最喜欢和小伙伴将落在地上的梧桐果踩得噼里啪啦响,用梧桐树枝在沙坑作画……整篇作文写得十分动人,讲述了这棵梧桐树如何为她提供了快乐,陪伴了成长,普通的一颗树因为承载了孩子的童年而变得与众不同。

看到她写出这样好的文章,我开心地表扬了她:“这篇作文把沙坑旁边的梧桐树写得很生动,说明你观察仔细,写出了你与树的情感,代表你会想象会共情。之所以写得好,其实就是因为你经常在那里玩,树和树叶成了你的朋友,你们之间真的有情感。所以文章不仅有内容,有细节,还有感情。”看见我这么认真而仔细的评价,女儿也很开心。我还对她说:“雅月,你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棒,妈妈预测会得到老师的表扬,妈妈也找机会给你发表。”女儿还一脸疑惑地问我:妈妈,发表是什么意思?我告诉她,就是登在杂志上,比如你喜欢看的《读者》《意林》等,这样更多的人就可以看到。

周一放学回来,她兴高采烈地跟我说,老师在班上选出了两篇作文当做范文,分别代表两种风格,一篇写柳树,言辞优美,一篇就是她写的梧桐树,老师说朴实有情,有点老舍的风格。显而易见,老师的表扬让她很有成就感,那一个星期都特别开心。

二听

真心互见

 

0.jpg

 

三听

教育灼见

比较是标准的反馈

学习态度不是与生俱来,而是后天获得的。是孩子在家庭、学校和社会生活中,通过交往,看见别人的示范、接受他人的指导而逐渐形成的。有什么样的态度,就会有什么样的标准,有标准的人才会做出有水准的事。

可是小孩对于好的标准是没有认知的,很难自发形成,需要大人在成长过程中一点一点去培养。这种培养都是从与他人标准的比较开始的。虽说一个人不应该为了达到别人的标准而活,但一生中,总会经历达到别人标准的人生阶段。因为想要达到自定标准的自由境界,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打磨。在此之前,别人的标准就是打磨自己的利器,一味拒绝达到别人的标准,有时是在拒绝成长进步的可能性。

当今的教育舆论对于“比较”二字非常敏感,认为孩子互相之间的比较有害无利。我认为这种观念有所偏颇,比较本身是中性的,是“把比较看作什么”和“比什么”导致了不同的效果。首先比较不是简单地分出优劣胜负,将孩子分级。比较是一种反馈。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其实有两个关键因素。时间只是其中之一,还有一个就是有效反馈。比较可以让人知道卓越的上线、努力的阈值、方法的多样。这些对孩子而言都是有效的反馈,再加上正确的引导,这样的比较是有益的,可以帮助他们校准、拓宽、改进自己。其次,单纯比较结果是没意义的,应该比较的是中间的态度、意志、努力、方法等,比较结果已经太晚。而且但凡是结果,总有偶然和运气因素。如果孩子过程已做好,结果不如意,家长应给与安慰而不是批评。而有时孩子明明没认真,只是因为运气而有一个好的结果,家长应批评而不是表扬。安慰、批评、表扬都应该作用于最本质的东西,而不是单纯的结果好坏。

最重要的是,人与人之间的差别,做事之前,早已分明,心中怀着的标准和自我要求,就是人跟人之间最清楚的分界线。

人生的折扣从放弃追求卓越开始

快乐有很多种,也有很多层。最浅层的快乐不需要付出和辛苦,但它最短暂易逝;越深层而持久的快乐,往往来自于辛苦的努力,甚至痛苦,需要意志经受住时间的考验,所以这样的快乐有厚度有深度。孩子天生来自“及时行乐国”,如果没有外界影响,很少会有孩子会愿意主动放弃享乐,投奔辛苦的努力。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追求过、感受过深层的快乐,是很遗憾的,也是对他们不公平的。因为快乐的类型和层次最终会决定一个人的生活状态,被困在了浅层快乐的人将会永远失去生命质量的一部分。

古语有云:“求其上者得其中;求其中者得其下;求其下者无所得。”想要最好的才能得到中等的,想要中等的才能得到一般的,想要一般的则一无所得。人生的折扣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?从放弃追求卓越开始。卓越并不是一种结果,而是一种状态。追求卓越也不是与他人的无边竞赛,而是不断精进自己的人生品质。虽说平凡非凡各有其乐,但享受平凡快乐不应成为美化低质量人生的标语,因为平凡的快乐和卓越的追求从来都不是对立的,而是共存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