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清明,他们奏响一曲“死亡咏叹调”

2023-04-05


1.jpg

生命的序曲中

春之声震耳欲聋

Sayings

今日清明,是缅怀逝者的特别日子。今日清明,我们聚焦“生与死”。

“生死”这个问题在浩瀚无垠的人类历史上被讨论了无数次,也将继续不断地被讨论下去,这不仅是哲学上的终极问题,也是文学上的永恒母题。

近日,量子高中部先锋文学社的同学们发起了“死亡咏叹调”的活动,以先锋文学形式展开生命教育,引导同学们深度思考生与死,鸣响一曲“明生死”的咏叹乐章。

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曲“死亡咏叹调”?他们如何审视“生死”?这场活动带来了哪些思考与感悟?活动发起人高二7班的罗心一,以文字讲述了活动的源起、第一封来信以及整场活动的执行。以下是她的讲述——

1.jpg

“生命的序曲中,春之声震耳欲聋。”作为活动发起人,我想说,这次活动的灵感是一瞬间乍现的,好像注定会这样。

当时,曾万勇老师在语文课上提到,北京八中和人大附中的老师们,教高一的同学们学写悼词,以追悼了当时因疫情不幸去世的老师与同学。听闻此事,我既感到不可思议,又惊讶于北京对于死亡教育的开放性。生命教育形式大胆,很具有先锋精神,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这次活动建立对死亡和生命的深度认识,正面而直接的探索人生价值。

于是我花了十来分钟完成了活动初案,和朋友和老师们沟通了我的想法后,并于当晚完成了更为详细的策划案,对主题进行进一步阐述。

一天晚上,我收到了第一封信件。

我的未来和过去没什么不同,醒着死了般的失眠,不知何时会无可避免的死亡,但新生的存在,春风的变革也是我所需。

……

我和你过多地把审视的目光投向自己,殊不知把自省变成了梳理偏见。人群之中我们尚不能突破认知的壁垒,独自一人又如何修缮自己的灵魂?我所痛苦的是你抛之脑后的,你所忧虑的是我无法企及的,我或许会与我的追求失之交臂,但他们总以爱的名义卷土重来。

……

好像没什么,好像有什么,如果灵魂客观存在,那我这是第一次主观感受到,灵魂把我给卖了的感觉 。你的存在让我知道,一朵花的凋零永远盖不住盛开。所以现在,我也想试着去写写爱、新生和永恒。

……

很有幸,能与你高尚的灵魂同频。

有些惊讶,因为我甚至没有开始宣讲,就接到了这封宝贵的信件。这个春天的来信,似乎越来越多。这些来信让活动有了回响,让我更有动力。

所以,提案最初被草草否决时,我决定倔强一回。于是,我做了更多的筹划,联系了“情归纸笔”的活动进行联动、向社团指导老师之一李远成副校长做策划报告并获得正式批准、和单迎华校长助理对接后续各项工作、和品宣部的老师沟通交流推广形式……

因为这封来信让我明白了,原来在这里,作为理想主义者的人,不止我一个,他们非常需要和喜欢这次活动。“同样很有幸,能与你高尚的灵魂同频”。

1.jpg

写给逝去的生命,讲述他的一生;写给过去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,以新生的视角写下深深的爱意;思考人与自然,对话社会与时间……同学们以笔为弦,以信件的形式奏响这曲“死亡咏叹调”——

以实在的笔力穿透时间赋予生命的纸背,方有“其彭殇为妄作—死生为妄作”的驳斥。诚然,光阴者百代过客不过极小变数,生死隔阂便訇地洞然。象征生命东风拂来用想象中百年后的自己,抒发最现实的咏叹且听风吟……画一条时间轴横古烁今,无事风顺,小人物在曲折前进的历史中裹挟,再赋予“生命的标识”与之相对起始:肉体上的出生,社会行为的干涉,个人意志的记录,便成历史……哀吾生之须臾,见长江之无穷,才知蜉蝣难寄天地,频繁目送“生死”两个时刻,才晓过程量“生命”的短暂不易。

从一段人生至另一段人生,需跨越阅历所筑的千山万水,从一颗心灵至无数颗心灵,需踽踽个体所藏的无尽道路……

——节选自《且听风吟——死亡咏叹调活动》

by 李宜骏   高2025届1班

……跨过彩虹的超人不会存在,黄昏逝去了,那最后的人终在事实的讲述中沉睡,查拉图斯特拉宣扬上帝之死,但终会在动物的拥抱中无友无伴的死去。哦,他已成为一个沉沦者,沉沦者是伟大的,但记住他的大地也会腐朽,生士却记住了他……但我仍爱着你们,我的赞歌永远为你们送样,歌颂你们的生,赞扬你们的死!真的,一切皆会静止,古老的幻想在生与死一瞬的折觉下,也会选择生,但我仍赞颂你们!……我仍寄予着希望。

——节选自《遗失的赞歌,寄予死的故土》

by 李思远   高2025届5班

……那虚无缥缈的烟,便让我想起一句话:不是所有的离开都会曲终人散,活着的人有记忆,死去的人有眷恋 。但是我仍想说:曲未终,人亦未散……我相信寻梦环游记里的一段话: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,遗忘才是……我会载着你的理想,对高山讲述,与长江诉说,向星河高唱。以钢琴的典雅,小提琴的舒缓,吉他的随意与架子鼓的摇滚,将你的声音传播到我们的土地…… 

——节选自《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自语》

by 张峻豪   高2025届8班

……我认为人的生命其实很长,孤独一人的时候最长,当亲友接连离去,是否代表又一段过去经历的痕迹,会从世界上消失。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贯穿人一生的,就是同亲友之间的纽带,若是纽带全部消失,一个人活的再久也不会有意义,反而是种悲哀。一个人心跳停止跳动,却不是真正死亡的时候,他留在世界上的财产痕迹,证明他还存在。只有在所有人都淡忘他的存在,那才是真正的死亡……

——节选自《信件互换同意公开内容》

by 邹欣志   高2024届6班

1.jpg

我们为什么要审视生死?重庆市教科院中学语文教研员钱金涛老师认为,这是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,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最高级的、特一无二的“自我注视”。

我们讨论死亡,目的得清楚,得光明,得有旺盛的力量和“向生”的初心。孔子说:“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……未知生,焉知死?”(《论语·先进》十二),这是一种很中国、很庄重的语气和结论了。

这种注视容易“柔弱”或被认为柔弱。我很敬佩屡屡在诗文中谈及死亡的文天祥,他无数次谈论“予之及于死者,不知其几矣!”(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)但他谈论这些,爆发的却是一股旺盛生命力,和永不言败的浩然气。

作为16周岁左右的青年,怀着对世界的向往,对自己、对命运的好奇,探讨庄严的生死问题,又有哪些自己的看法和体认呢?我想,在“成人”这个节点边缘,是拟在意识上,作一些庄严的分析和辨争了。

我们为什么要审视生死?巴川量子高中部李远成校长认为这是语文教育中,很重要的一课。 

1.jpg

我认为死亡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,但是是一个重大的话题,不用去回避和遮掩。我们的语文书上也从来不缺乏对生死悲欢的阐述和感悟,因为语文写的就是人生,也就像我们语文课本里的悼书《纪念刘和珍君》里说的,“真的猛士,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,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”。作为语文老师,我们不仅有“教书”的职责,还有“育人”的重任,能走进学生心里面的语文教育,应该是包罗万象的。

我们为什么要审视生死?同学们在这场“死亡咏叹调”中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——

与过去的自己对话,与未来的自我剖心,抑或是和自然相守,同社会共情……“死亡咏叹调”活动不仅滋润了大家的情感,更强化了我们对生与死的对立,辩证看待人生路途上的每一次失去。

——邹京宏(高2025届1班)

哲学家曾说:“人的一生就是学会爱、离别和死亡的过程。”生命本就是两段永恒的死亡之间的一段极短的插曲,认清死亡的意义,便一定会对生命多了一份新的敬意,我们与千千万万来到这个世界,本就是生命的一种奇迹。 

——陆怡瑾(高2025届5班)

为什么讨论死亡?因为死亡的存在,让生命变得可贵。死亡提醒人们生命的来之不易,对死亡的歌咏是对人生的重视,本次“死亡咏叹调”活动令我感触颇深。

——周安睿(高2024届3班)

热点信息

    微信公众号

    扫一扫,更多精彩